当前位置:首页 > 分类68 > 正文

一段穿行古村的心灵旅程

摘要: 一段穿行古村的心灵旅程最佳答案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一段穿行古村的心灵旅程序那是一个深秋的清晨,帆被眼前那抹清澈的阳光,突...

一段穿行古村的心灵旅程

最佳答案 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

一段穿行古村的心灵旅程

那是一个深秋的清晨,帆被眼前那抹清澈的阳光,突然触动了心灵。

久在尘世间,虽然常有兴奋但也枯燥频出,生活的滋味慢慢与内心被陈封的想象越走越远。

帆在想,或许是应该来一趟远行了,一趟长时间的,独自的,只是与自己心灵交流的旅程。

许多人,钟爱在路上。大概率与其在陌生的风土人情中穿梭,再也没有日常的拘束,自由放飞的,不只是在旅途中的躯体,更是那飞扬的心灵。

帆尤其热爱旅程生活的点滴,说不出理由,只是符合他内心愉悦的韵律,那一种热爱。渴望认知更多、阅历更多、感触更多,从而似乎更加完美的拥抱了生命。

自南而北,一车一人,一场突然兴致引起的穿越旅行,便开启了。

在秋天,浙南的空气还是温煦的。

绕经山林间黄色的田野,从一个名叫黄林的古村落开始旅途的穿越,最是应景,也最为美好。

一帆的第一站,便指向了瓯越山水间的古朴村落黄林。

山深人不觉,自在闲适中。黄林古村落,深藏于瓯越大山之中,需辗转泥石小道方可抵达,更添静美。

这里,被誉为东瓯第一山,金鸡山脚,居于周边海拔至高山峰之下,村落清时建立以来,便有了俯视他乡之感,更善于怡然自乐。

依山势,层叠而建,深山里的上百间清时古屋,青瓦石墙不曾为数百年时光所改,依昔往日模样,格外宁静。

记得有人言,山越高越深,村落越淡泊越宁静。或许这里曾经的村民,依仗高山秀色,内心也把自己视作东瓯第一村,自豪而不曾改过本色。

此时,最容易让那些游子想起了故乡,想起了最初的内心。

无论岁月如何漫长穿梭,回归故乡,就回到了自己最骄傲的内心中。

在少年孩提时节生活的记忆,便是内心情感最初始的启动;无论愉悦、痛苦、悲伤,此后人生一路上的感触,都与初时的记忆脱不了干系。

无论故事、音乐、影像,一旦带上故乡少时的影子,便能最大程度变成触动内心情感的韵律,久久回味。

故乡的记忆,深深刻画在每个人的内心里,或多或少,那些最少的也只是暂时被身畔的琐事一时遮蔽。

黄林的村落里,高低古屋错落之间,大多是古朴的鹅卵石路,串连着。路面上卵石温润,有时光沉淀,有青苔映衬。

每一条路,都连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记忆。

而山间小路,路的曲折蔓延形态,更是完全因旧时居住者的沟通深浅而铸就。

世间本没有路,居住者相互之间来往多了,也便有了路。

村间小道,连起了山里人家相互间持续恒久的情感。

人与人一旦相互连接,持续、绵延地善意交流,则路路畅通;

而内心隔阂一起,时间长了,路也就逐渐掩盖于荒草之下。

石头,经足迹的打磨,色泽光润;数百年村民行走变迁,不只见证,更是最真切的承载。

凡事凡物,能承载的越多越广,温润的气息,也便更加深入骨髓。

年少,容易尖锐和棱角,成长的岁月中,不知多少次划伤他人和被划伤,从而收获了温润。

温是内心的成长,提炼自我;润是向外的延伸,美好他人。

历经了岁月,懂得了承载,也便清澈了自我与他人。

黄林的村落一侧,水的上游,有碧潭、清涧。村里人叫它为七星潭,连珠般串起高低不同色彩斑斓的潭水。

这处于深山的水,尤其灵动通透,在阳光映衬下,绚美胜如彩玉,甚至可媲美九寨的水。

山涧清流,穿流于洁白的石子滩侧,笑语涌动;洁白水花与洁白溪石,交映成辉。

如若在纯与素的世界中,千百年来,溪石与清流,不计时光的交集,只留下洁净之白。

一大片朴素的洁白,有静又有动的韵律。溪石宁静,清流欢腾,却组合了最美的景象。

初入世间,每个人都是尤其洁净。洁净,也便成了美好的首要代名词。

大凡美好的事物,首先是洁净。人人都向往美好、追逐美好,于是洁白干净是大多人内心所求。

但拘于尘世间,又常觉难以时刻保持,将此归结于外在诸多因素,以达内心安定。

事实上,真正的洁净,只需内心通透,与外在尘埃无关。

通透到极致,则一切成空。本无一物,何处尘埃。

如若有幸到大乘者,更能化一阵雨水,

将临时扭曲于异常形态中的细小颗粒,洗涤修复,以美好回归大地。

沿山,水往下行,村民围坝成湖,一秀美廊桥,跨水而过,便平添了居住者的温和美好。

黄昏,徐徐散步湖畔,抬头山间炊烟袅袅,正是晚餐家常话语时。转眼间,心灵更趋平和宁静。

建筑与风景的力量,如同凝固的音律,常常能抚摩心境。

村中本无景,唯有单纯溪水流淌,仅见野趣而已。

而有心人的抵达和居住,以细微巧妙的营造,便增加了山间景致的温度,用时光成就了美丽村落,

以一种古老别样的艺术形态,留存至今,供旅者欣赏。

凡称得上艺术,大多以一种美好连接形态,力求与交流者身心的每一处细胞韵律共振。

赏景、听乐、品茗、闻香、沐风、读书,都是在与最好的艺术共鸣。

眼耳舌鼻身意,六识各有各的愉悦感知。真艺术,必须是真愉悦。

湖水穿坝,两米左右落差,不经意间变成了微微的瀑布。此处水逐渐离村,已在村尾,又恢复了溪流的天然姿态,

鹅卵石滩畔,树荫下,溪水之间,大小岩石错落,正是孩子们嬉戏的天堂。童真欢畅的笑,在戏水成花时大声绽放,响彻到成人们的儿时心间。

童心,最需要伴随温柔的呵护。而水恰恰最为温柔,且灵动、变幻,每一次触碰间都随意无阻。

孩童爱水,是天性,这也同样深藏成人们的内心中。陪行的大人,坐靠在溪畔岩石上,以清水濯足,与身畔的孩子们一起童真欢笑着。

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努力去千帆过尽、世事洞察,童真依然长存。也便有了更加和谐的世间相处之道。

离开黄林村落,过瓯江,沿着东海岸线往北,便是美丽的乐清湾。

在港湾的北端,玉环岛上的角落里,是一个叫东沙的古老渔村。帆绕经跨海大桥,便从山中切换到海的景致中。

旅行,大概率也就是要有别样的风光人文来更新感触。

东沙渔村,居于港湾一侧,各类虎皮石房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静守着渔村时光数百年。

在帆的印象中,超过百年历史文化沉淀的渔村极少,大概率是渔民们喜欢飘洋过海,记忆随船只漂流南北,较大规模聚居传承不多。

东沙,确是难得见到的一个。据说大明年间此处便以开港,坎门洋面船来船往时日已久。闽南、温州各地渔民汇集于此,渐成规模。

沿山而上,石头小径穿过层叠渔家民居。一路色彩斑斓、海味浓郁。

渔民房子外墙上,绘着各类渔民插画、加缀着贝壳、渔网等装饰,

对大海的美好记忆和情感,真挚流露在村居中。

路畔有古井,如今修缮一新,不大之地被隆重的称作古井公园。海岛人家对淡水清泉的渴望,可见一斑。

水为生命源泉,离水流稍远的生活,古时只有仰仗井,围井而居。

所谓市井,有井方成市。老百姓的生活,离不开连接互通,更离不开饮水生存。

至于海岛,干旱时节,更将井水奉圣。

匮乏,更能造圣,一旦某种机缘促成了匮乏的缓解,也便成了奇迹。

而人类生命的奇迹,同样正是匮乏带来的筛选机制,留下至今的模样。

沿山路,登至山顶,有当年的抗战地道,古炮台。岛屿最南处、渔村最高处,记录了百余年的硝烟战火。

滨海高点,向来海洋兵家争战重地。占据制高,可享更宽广的视野,更强劲的震慑与攻击。

不同维度的交锋,层级完全不可比拟,人生相逢制衡时节,站在更高一个维度去决策、思量和实施,更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但真实而论,降维打击,实际并不大可能出现,毕竟以突破维度的境界,自身屈就降维,已是没落。

更多的降维打击,是来自于不知察觉的抹去。正如商业中的那些,手机消灭了数码相机,却根本不知道为何。

远眺,坎门之海,直面东海,首当其冲遭逢着那些居心叵测的外来者。

明时倭寇、抗战日寇,曾经入侵者踏海而来,心存恶意,也就肉身折戟沉溺大海。

守护者的坚定,非外来者所能想到。

花粉宫,占据山顶大片土地。渔民的民间信仰汇集于此。世俗的神灵,对渔民们来讲,显得更为亲近。

据传花粉娘娘在世时医术高超,有渔民治病求拜灵验,开始祭拜。

而后,更多渔民前来祭拜保佑出海打渔平安,随着灵验持续,香火开始鼎盛至今。

东南海边人,大概率更喜欢崇拜女性神灵,以妈祖庙尤其代表。

生于公元960年的林默,行善济世,救助海难,善行存于民间心中,化为神灵。

或与海运的扩张发展时期一致,宋元泉州港一带正是海洋航运世界中心。

近在咫尺的湄洲岛善良姑娘之行,已有民间纷纷供奉祭祀,以求平安。

海上繁荣需要出行者心灵的宁静,于是,士绅提议倡导,朝廷频频加封,妈祖地位在宋后越发高崇,

康熙年间,更从天妃晋升天后。从此,天后宫传播四方,遍布东亚南亚。

大海呀大海,就像母亲一样,无论歌或文辞,都透露着对生命之源的爱。

于是,海边的人,更容易把女性奉为神灵。

东沙最具震撼之美,是普安灯塔。在孤岛深入东海之角,白色四方基座灯塔独自屹立,

凭海临风百年时光,默默、温暖守护来往船只和渔民们。温柔立于世,指引以明灯,是人间最美好、最值得景仰状态。

每一个归航者,看到灯塔时,便找到了港湾,找到了家。只有站在他人心灵呵护上的指引,才是真切善意美丽的指引。

普安灯塔,恰好三面环绕辽阔大海,归航船只,周边无论何处都能远远可见。正如它的名字,希望每一个人都安好,

能把帮助带给更多可能需要的人,是普安灯塔的夙愿。其实,也是每一个善良者的夙愿。

把善事,善意,都去尽可能最大力量去传播。唯善为美。

被深秋海风吹过的车与行人,更爱折回大山中。

自台州转往丽水,车入景宁,寻找不一样的畲族风情。

景宁县城而出,沿鹤溪穿行山谷,一路大江清流。

十数分钟即可抵达大均,畲族之窗,汉畲融汇相居的静美村落。

畲族,意为刀耕火种,更富山野遗韵的族群。

据说畲民春分之前放火焚山,以肥饶田地,播种五谷,求丰收。

而山木之灵气,随着焚山多年,肥沃度也逐渐日减,便有了举族迁徙。

于是千年以来,自潮州市凤凰山起,四散迁徙,

一山跨过另一山,一地转居另一地,散落在浙闽赣多地。

如今景宁聚集者相对较多,属全国唯一畲族自治县。

大均,因其古韵依然,畲风浓郁,也便成了当地重点旅游地。

畲族迁徙之风,留出时间给自然以复养生气,既是善待自然,也是善待自我;

随时势而变化,就是一种柔善。

抵达村口,清澈宽大的溪流畔,是一株茂盛的唐代樟树。

古樟伟岸,被当地人奉若神明,悬挂各类祈福红绳,俨然若树神。

因村落始建于唐代末期,最初的岁月里,唐樟已相伴于此,

以树荫与绿意,呵护和见证了千百年来大均村落的风雨变迁。

畲族,正是从唐代开始外迁之路。

遥想过往,畲族先民们沿着瓯江上游,在最秀丽的山谷溪流转弯处,

邂逅了这一片美丽的居住地,从而繁衍至今。

古时水路畅通则商贸活,居住者富裕并且宜居,文风也便日盛了。

明朝年间,李氏一门三进士,耕读世家的传承在村落里绵延不息。

如今李氏宗祠,仅外观,便可感染典雅文风。

步入古街,鹅卵石老路上行走。

恰好近傍晚,阳光斜照时,打在畲族独特屋顶与檐上,时光也就格外缓慢。

临街的铺面古朴依然,在街道地面大小卵石的光泽映衬中,

不见沧桑,只见安详。

据说大均村落有“三杆”民俗,笔杆秤杆竹杆,

想当年,这里街道上该是散落着写契写文书者、做生意人和撑船者。

笔为文,信息交流;秤为商,物品交流;竹为船,人的现场交流。

无论哪个年代,信息、物品和真实的人,都渴望交流。

无风险而惬意舒适的流动,越大,越是美好的年代。

开放,与古朴,本质上并无两样。

流动,也恰恰是自由的最佳表现形式。

古街尾,到溪畔山脚,有浮伞祠。

这是古时的渡口,溪流在此处交汇为碧潭,最美水景处。

相传唐代有马氏,事姑尽孝而成仙佛。

曾持羹奉姑至此,正值水涨无人渡舟,浮伞,飘然以渡。

浮伞渡的名字,听来就很有洒脱之美。

仙家的风范,飘逸的来往,加上孝之道的相加持,留下来了千年的传说。

成仙尽孝,两不相抵,大概是古人最向往之事。

每个人心里都想成仙,每个人也都必须顾家。

自由与责任的均衡,难,却也并不难。

用最大的心去履责,就能享最自由的心灵。

古祠一侧有山道,可登顶揽胜。

沿小径向上步行,数十级台阶,转过两三弯,便抵达至高处。

山顶处极小平台,却恰好可允三五人驻足赏景。

远眺,悠然碧山下,溪流对岸,有畲族人家风情。

蓝天白云为衬,青山绿水以托,在山巅清风掠过的那一瞬间,

视野、肌体、心灵,完全被美好的多重感知包拥,

于是,记忆深刻极致。最美风景,常在山之巅。

畲乡也有道风,或许与近在咫尺的太极村落有关。

往西车行约2小时,便抵达了闻名已久的武义俞源古村落。

初入,便遇见刘基草堂。

藏于道路左侧,拾台阶而上,寻觅文字,可见村中留下的重重伯温记忆。

整个村落,正因刘基为学友俞涞而设计,依太极星象布局,保存至今。

数百年来,村未变,星象依旧,那也正是对智慧的一种长期守护。

国人向来重视智慧,并因智慧而造神,前有诸葛孔明,后有刘基伯温。

许多美好、传奇的故事持续加持其上,更凸显大众对智慧的崇仰。

至于是否其人其事,终归各归各知。但凡美好的,始终加持美好,方才更易深刻和流传。

向来,中国民间对于智慧,推崇洞察天地之奥妙,与道家,联系浓浓。

前溯千年,更有姜子牙、鬼谷子、张良等,中华民族早期历史上那些最智慧的灵魂,与道不可区分。

虽然,官方阶层之智慧偏向于儒,推崇社会礼仪之循导;士族阶层又偏向于佛,推崇心灵净化及普度。

但始终儒、释、道,水乳持续相交融,深深化于中华大地各村落文化中。

略微前行,右侧,就是巨型太极田。

处于草堂斜前方,对面田野上,一阴一阳,水流曲线穿绕而过,阴为水池,阳为土林。

温和的景致、淳朴的村落,在耕种间都在触摸传统文化的美韵。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民间处处可见道家流传奥妙,

阴阳五行,玄而且妙。但智慧,对于民间,更多是仰望,略见皮毛效用,不知原理普及。

西方水土略显贫瘠,更趋独立,喜格物,究其原理,继而有现代科学。

东方富饶,群居更易,讲为人,于是乎精英的心灵大多去研究忠孝礼义,研究与人相守于世间的协调。

除了少数几颗爱好大自然的聪慧心灵,去向了追求仙风道骨之路,却又难以积累、留存与发扬。

于是,心灵指向不同,也便造就了文明发展路径不同。

物质文明到一定程度,精神文明也便更占主导,后现代化的如今,

传统村落里的淳淳民风,更让常难富足的当代心灵,所渴望、追逐。

大多古村,都见宗祠。因俞涞而起的村落,俞氏宗祠,格外大气。

庭内戏台院落恢弘百代,庭外马头墙后远山明媚,入内便是心静如水。

依托宗祠,整个俞氏家族把数百年的信仰、嘱咐,都化在其中。

祠中有俞氏族规,其对文教重视,寓意深远。

民间,家族完美自治、自理,无异是旧时社会治理中有效的良方。

礼仪之邦,自家族起,至庙堂上,继而天下,源远流长。

据说明朝嘉庆年起,俞氏重文教之风培育出了十多名官员,人丁兴旺,继而扩建宗祠,有了如今规模。

祖上的荣耀,让村落在500年后,遗风依存。

或许某个后辈孜孜学子,也将受此潜移默化与激励,又见一番事业。

记忆的力量,在始终延续中,会穿越时光而放射。

清溪穿绕村落而过,贴水而居。

黄昏夕阳下,远山映衬,村落平和安详之态,尤其抚慰心灵。

据传当年水自山间而下,直流入村,难见平和;

刘基改直为曲,巧设阴阳鱼线、布七星井等,水因村而活,村因水而盛。

村内,有深远堂建筑,其百鱼梁会因四季雨水湿度变化而色彩变幻呈现各种红韵。

也彰显了此地水的灵气。一方好水,养一方村落。

于是时光变迁,乡更富饶,学风更盛,传承与发扬,也便水到渠成。

从而把一个村落的美好,记忆到现今。

沿溪行,至村落尾端,梦仙桥畔,有洞主殿。

小桥、流水、古树,且有休憩心灵的宗教所在。

然而与大多数今时的各地道观一般,清修味不足,而不时流露金钱之味。

转身便有道士略见强行的求签、施舍举动,让本美好的道家,在世俗中被书写着不堪。

旧时,道法自然,精英们入道以求丹药、金石、天文、堪舆,格物济世,承载千年清风。

而时代推进,科学普及,替代了那些曾经道家所承载的研究自然之道,道家风尚渐弱。

额外添加了规则束缚的道教,本就与道家自然天性不见得多少协调,如今更见迷失。

除了辟谷、清修,仙风道骨如何练就,不见典籍流传,但见传说。

不如佛家,专注于内心,还能挽留了不少智慧者的心灵。

将美好持续的能力,在于顺应时势的变化。

无论村落,无论道。

道法自然,最美依然是大自然那山水,如画,入梦,入每一个人的记忆。

往北略行,便是一个人在画中行的绝美村落,嵩溪。

越中山谷间,一路田园风光如画。绕行盆地山路之后,望见莲池盛开处,便抵达了嵩溪村落。

莲花水池一旁,石桥、清溪相伴,恰好夕阳余晖穿过山峦温和映射。

悠然、缓和的时光中,散步进入村落,过临水轩门,回望堂前,正好见“宛在中央”四字。

中国文化向来喜爱留白,给观摩者以无数的想象去填补空白与可能。

此处文辞间,留出的空间,是宛在画、诗、桃源或村民的心灵中央,不一而足。

但无论图画诗歌,拟或桃源心灵,在各自的想象世界中,都是最极致的美好。

宛在美好中央,正如眼前秀美村落里,鲜花簇拥的石屋、清流。

心灵越美,感知越美,想象越美。

以溪冠名的溪畔村落很多,但有着明暗相交溪流的村子却几乎未曾见过。

村落小道中行走,旧时石砌古宅一侧,沉于路下,溪流穿过屋下的石拱桥洞,潺潺流动。

将普通村居前的沟渠,转化为宽大的暗溪,嵩溪村民的创造力与格局无可比拟。

溪上建桥,桥上筑屋,从上游至下游,历数据说有七百多米的暗溪桥梁。

整个村落居于明溪一侧,暗溪之上,明暗清溪缠绕,石板古屋交错,连贯成最优雅舒适的一体。

于是,当地也便有了上好的风与水,继而逐步开启了繁华之路。

风,拂拭肌体;水,洗涤内里。好风好水,恰好可让每一个人的表与里,不留尘垢,归于洁净的自然。

最洁净的时候,是最舒适的时候,也更能愉悦并茁壮的成长。

古人所谓风水,正是自然与人的洁净、和谐而处。

风水顺,则人与事都干净,万物顺。

当地以石灰为盛,据说自宋代起便已有古人开采。

似乎与村落纯净有关,石灰石上也可见一斑,几乎全然不含杂质,烧化为石灰后,洁白,坚硬,为周边之最。

上千年的古村采石时光,在清末民国期间抵达鼎盛。各地客商纷至沓来,千担货物进,万担石灰出。

沉淀下来的,是那富饶的时光痕迹。铺绕全村的宽敞石板路,随处可见的古老大宅,如今风采依然。

无论哪个时代,无论人流物流信息流;凡是流通的节点,就是属于被时代宠幸的那一个。

而那个流通的关键节点位置,任何时候都不属于坐享其成。

嵩溪人顺势而为,因石开矿、建窑、修路、集市,种种汇集,成就了连接那个年代流通的中心。

而如今移动时代,信息物流飞速,连接的中心,能被快速宠幸,也能被快速遗忘。

谁都可以轻松成为网红,成为聚焦点,成为连接中心,但如何避免被下一个新的类似中心替代,是逃不过去的命题。

难得一时处在中心连接位置上,忘却自我,着力让脉络更四通八达,更舒展自如,才有更持续的活力。

中华文化,向来孝字为先。

嵩溪古村落里宗祠林立,徐氏、邵氏等宗族祠堂,寄托着后辈对祖辈的虔诚敬仰。

村落距离义乌不远,紧邻着孝门古村,秦孝子颜乌的故事自两汉时代便已自此流传四海。

乌鹊为之感动,衔土以助,当地以此命名,越中这片土地里,用数千年时光将孝文化深刻进血液基因中。

凡是情感,都源于记忆。最浓的情感,自然是哇哇落地孩提以来始终相依相伴的家人。

聚居的人们,家,是最为持久深刻的记忆;孝,也毋庸置疑成为了万千情感之首。

或许也有自小便启程流浪的民族,因相伴时间太短,可能把家人情感略微看淡了些。

但在中国,无论农耕、市井,家都在每个人的心灵里,都牢牢扮演着守护者角色。

若记忆蒙昧,人生也便早早失去了灵魂。

村落中偌大广场一侧,有修缮一新的四教堂。

四教两字,出自《论语·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民众对教育重视的程度,可见一斑。虽然处处闲适之风,但丝毫不忘文教本色。

自古以来重教之风,让嵩溪满地文风兴盛。

清初便有嵩溪诗社,而后书画、诗文知名者代出不穷。

如今古村新兴,行走在整齐一致砌筑的石墙巷弄里,不时就遇见写生基地、咖啡馆、创意社等。

新时代的文创味,夹杂着村落的古韵,扑面向游人而来。

凡是新生与古朴相容以处,便是世间最美的风景。

有传承,有生长,万事万物越趋美好。

有画,更能牵引文思。

旅途上的心情、言辞总是格外多且美好。白话文里有篇《异乡记》,据说正是民国才女张爱玲,在附近不远的斯宅古村落写就。

也便,趁机前行一探究竟。

所谓斯宅,正坐落于东白山间。

山道蜿蜒而秀美,行驶其间,未抵村落,闻山名,心神已飘渺至大唐。

不知当年李白登顶时节,山间风景又如何。

浙中第一名山,主峰太白,属会稽山脉第一高峰。

古人如同今人,乐于攀驰最高山峰,却更胜一筹,其重点不在于征服,更在于修心。

登顶一览众山小,心襟自然随天地感知而开阔。如若御风而行,临于世间,却全然超脱。

不拘泥于时末,仅凝练于内心。至高峰处,恰好是修炼心灵的最佳所在。

所谓修心,大概是将记忆进行洗涤,把曾经负面、过往繁杂、错误留痕等,在潜意识里一律修正。

当成见不在,智慧渗入心灵,也就豁达、通透,安定而祥和。

越往山中走,越觉入桃花源地。

沿着上林溪而行,伴随淙淙清流,山谷间人家如画,路途远近丝毫未察觉。

抵达村口,斯氏古居四字印入眼帘,溪流两岸散落居住的粉墙黛瓦住家,绝大多姓斯。百家姓上找不到的少有姓氏,在这里随意碰面就是。

村落因唐末斯氏迁居至此开始营造,那时地名叫上林,诸暨称暨阳。传承至今延绵不断,斯氏后裔仍以“暨阳上林斯氏”自称。

宗族的力量,在南方山地的村落里尤其明显。大概与平原相比,山地更需亲密无间合作以开垦山地、共治水利。

同宗同族的聚居,即便外来者,也可能改姓归宗,以求庇护保安定。

族群融洽相处生活,第一要务是相互信任。古时社会信任机制的建立,良策不多,也只能更依仗血缘姻亲的连接。

跳跃到如今数字时代,类似区块链的信息公开分散记录并永久留痕,辅助以律法,或有新空间。

人类之所以逾越一众生物,基石在于能建构思想去统一群体,从而形成大规模合作。

越是无间隔的合作,越是能产生美好成果。

斯宅以“千柱屋”而闻名于世,又名“斯盛屋”。

无数间老屋紧密连接,超大古宅群自成一体,坐落于溪畔山脚,悠然自得。

古屋正厅青石门额之上,用雅致的九叠篆体书写着“於斯为盛”。当时家主斯元儒荣耀之情和寄托兴盛之感,仿佛浮跃眼前。

自清嘉庆年间建造已200多年时光,梅兰竹菊四兄弟分院筑居,999根柱子,36小天井,处处呈对称之美,盛况如今依昔可见。

类似一屋多院、兄弟同堂连住的大宅景象,在浙中山水间多处可见,附近十四都的藏绿古民居也类似风格。

聚族齐居,各家相对独立又以长廊相连,相互间走动均可“晴不见日,雨不湿鞋”。

物理距离的远近,对于连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即便如今信息传输穿梭如此发达,文字之外有影像、声音同步;但不谋面的沟通,大多还只能表层,单薄得很。无法滋生深切感情和厚重记忆。

或许,当影像不再只是平面,三维瞬间传输,虚拟与现实的交流才可能勉强同步。

一颦一笑,一呼一吸,都能细微感知,才属真交流。

千柱屋后,有卵石铺就的林荫山道。

略微上行,可至笔峰书院,一处优雅宁静的私塾之地,是家主为后辈子孙们读书而专门营建的自家私塾。

教育,为兴盛持续的基础。斯氏对此向来不遗余力。

沿上林溪往下游走,还可见华国公别墅,曾经的象山私塾,集家庙与学塾于一体。

百多年前从私转民,是诸暨第一家现代意义小学,改名斯民小学,流传至今。

一村落,两学塾,文风蔚然,也让山里普通村落历代走出了无数斯家优异子弟们。

遥想旧时居者,日耕夜读,闲适生活。耕为工作与物质,读为自我与精神,简单怡然。

夜间山居的寂静寥落,恰好给了读书最充裕的时光,从而赴外则能翱翔于世。

不让选择变得过多,才是静心成长的正道。

古时商贸,优质山货常奇货可居、利润丰厚。

斯氏先辈们走出大山的第一份事业打拼,就是将身边山里的茶叶、桐油、杉木等特产,运输到远方平原一带售卖。

闯荡于江湖间,依托商贸连接的力量,勤奋的斯家少年们事业日益扩大,更将富饶和与外界通融的能力带回村落。

此后的斯氏一脉,继承着前人传统,更善于连通着八方来客。不管是文人、情种,或商贾、藏者。

在民国,张爱玲和胡兰成,一追一避,就在此处斯氏后裔的小洋房里驻居,留下了纷扰的故事和伤情的文思,《异乡记》大部分写作于此,

到现今,创于清代光绪年间枫桥的裕昌号也被吸引于此,由杂货店转身为一处民间博物馆,静静的在上林溪畔,展示着越地古风俗民情。

村落的兴盛,同样需要海纳百川,以容为大。

容纳能力越强,连接能力越广博,才能以斯为盛。

有人说,最隽永的文字,反而是最具烟火味的。

从清冽的山间古村落,或许换到小桥流水的古镇,别有人间味道。

同在绍兴,东白山往东,便入安昌古镇,正好寻找江南韵。

石桥、小河、人家。江南的古镇,吴侬软语里满透着舒缓韵调。

将到安昌时,口齿里念着古镇名字的音调,都隐约有着船夫舟楫摇打水波的声响。

古镇据说自北宋时期始建,而后历经战火几番焚毁几番重建,现有建筑格局基本为明时奠定。

每一个寻访古村古镇的人,内心大多是极富年轻活力的。或许希望在一方水土一片族群变迁的历史中,穿越时光,印证当下鲜活的自我。

年轻,属于渴望被沧桑认同的年代。而当世间踏遍、万事历练之后,便开始超越沧桑和企求年轻。

世界本无新奇,只是不断换一种形式,重复彼此。

在重复中挖掘新的美好,生命才有了愉悦之光。

整个古镇以老街为中心,沿河,自由地向两端伸展。

青石板路,长的异乎寻常、难见尽头。无论向东或西行走,似乎古韵在一直绵延。

宽敞河流的两岸,分别散落着闲适民居和长廊商铺,几步便见各式石桥,连接着人间来往烟火味。

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古时美句勾勒的安昌景象,如今未曾改变几分。

古朴典雅的石桥们,以各种形态跨河而卧,与镇子里的人们相亲相爱着。

最知名的有福禄、万安、如意三桥,古镇人家婚嫁时,都一定要走全。

大概象征着,一旦确认连接,便是持久以恒的相守。

正因为连接,才有了情感;持续的连接,则刻画了记忆;

情感源自记忆而又滋生记忆,却最终归属于心灵。

最美好的桥,在于跨越心灵而连接。

在灰白朴素的镇子中,有两道艳丽的明黄色。

一道在东端,为城隍庙;另一道在西侧,是安康寺。都是数百年来古镇居民寄托心灵的所在。

传统阴阳五行里,黄色为土,为尊贵;接近黄色所在地,便是景仰与洗涤心灵时节。

城隍作为古时民间信奉守护城池之神,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担当。

安昌城隍庙里祭祀的是明成化年间侍郎李颙,在钱塘江两岸和绍兴当地因修筑海塘、防御海潮等治水有功受封。

真正的功劳,可以穿越时光,被百姓们长久挂念心头。

功名,首先为功;利在千秋的功,才能超越百代流传,从而顺其自然留为名。

但大多数追求功名者,以名为先,急功居多;能称为当代之功少有,大部分只能算当时之功、当下之功。

功无论大小,但求长远、和善、真性情;尽心智尽才思,济助周边尽可能多的人,这种去努力实践的德,也便是功。

只有基于德之上的功业,才能美好真正,才能记忆恒久。

无绍不成衙。绍兴出师爷,人人皆知。

而绍兴的师爷,绝大部分来自于安昌。

有古语称“天下师爷出绍兴,绍兴师爷出安昌”,古街上的师爷故居和博物馆,述说着当地人的灵气。

明清期间最具智慧的民间职业,大概率非师爷莫属。两百多年来,据说安昌走出师爷竟有上万名。

一个地域有一方文化魂魄所在,传统的留痕,始终潜移默化着后人。

才华和智慧,不只是家族传承,也可以地域熏陶,可以前人激励。

在安昌,师爷的传统,让后辈莘莘学子不由自主沿循了这条相对优越的人生路径。

此外源于地域乡情的关爱提携,也让成长难度少了很多。

师爷的名字,始终未觉得优雅好听,或许跟民间身份过浓有关,或许与智慧常做无用功有关。

但被奉为绍兴师爷的鼻祖典范徐文长,却是偶像,小时追剧就已迷上的古镇聪慧少年。

能引得后世无数绝代才子,以青藤门下走狗为傲,无愧为大明第一才子。

真才子,更能惺惺相惜。而孤傲者,只是走动太少,所接触和连接的世界太小。

走得越多,接触越多,也便越趋平和,越将洞察世间的智慧内敛于心。

自明代以来,安昌便是绍兴的商贸重镇。

数百年来棉、布、米集散旺盛,街市烟火基因流传至今。

河畔街市上,老宅商铺鳞次栉比,隐约可见当年盛况。

据说抗战前夕尚有商号933家,是绍兴城区外市集之最。

有河道市集、有人来人往,也便市井升平,积蓄了美味特产的传承。

深秋走在古街上,腊肠临河满街悬挂,是格外出彩的风景线,勾动着行人的味蕾跃动。

最美味的腊肠,需要阳光与风适当的晾晒,又需纯正的酱、酒相伴随时间发酵。

在安昌,传统绍兴黄酒之好外,更有知名的仁昌酱园,清光绪年间品牌,如今舌尖上的中国热捧。

加上沿河廊檐上遮去了阳光持续暴晒、河畔带水的清风吹拂,也便有了别样甜美滋味。

恋恋难忘的风景、美食,都是美好元素恰到好处的组合。

所有的美好,都属于适度。

提起江南,锦溪的名字,就格外印入心海。

单听这两个字的韵味,便是最美的江南光影。

北上,安昌往锦溪,从烟火味的镇子,往花影味的镇子。

每一位旅者,初抵锦溪,不知觉间,就有灵魂的悸动。

那第一眼的惊艳,横亘在记忆中难以磨灭。

一桥飞跨湖面,优雅且古典,伴随太湖波光倒影间的绮丽,华美极致。

那是绝美景象与完美镜像的水乳交融,迷幻,颠倒,孰真孰更真,孰美孰更美。

内心颠倒辗转于景象、镜像之间,久久不肯离去。

眼观不足以尽兴,让印象深刻,让美好传播,手机久久在各视角围堵那些惊艳的镜头。

中华语言,线条与音韵之美,任何一民族无以复加。

景象、镜像,音同而不同调,形似而不同状,却是最美的和谐搭配。

镜像,在景象前,是相仿,是游离,是恍惚,是刹那光影感知的聚集。

无论镜中花,水中月,牵绊了多少心灵。

湖中桥,绝美,锁定无数颗游子的心。

桥畔,是莲池禅寺。寺院左侧,石拱小桥跨渠,桂子花树穿墙欲出。

在桥上回眸,寺墙的黄,僧袍的黄,桂花的黄,缓缓飘落层叠组合,各种黄色的美,因光影岁月参差组合。

于是,一种宁静的力量,穿流身体每一处。

入内,黄墙围筑的庭院内,信徒与禅僧缓步行走,经行树下,桂花飘零洒在黄袍之上,缓和才是心灵之终极追逐。

想象不到的是,禅寺内,竟有文昌阁,禅与儒的完美结合,文风佛境,相得益彰。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文士禅意中。

古时的风流倜傥,今人确实难以触及。

有幸接近,也便只管穿越时空去聆听、去感悟。

穿梭在古巷,人居处,处处繁花似锦。

锦溪,向来以花称著。

一溪穿镇而过,夹岸桃李纷披。满溪躍金,灿若锦带,锦溪因此得名。

而后,莲花更成当地代表,古莲池,正承载此般记忆。

据传,晋时顾恺之,晚年长隐此处,江南四大才子时常闲适于此,

最浪漫的人,在最浪漫的年代,聚集于这个最浪漫的地方。

花无水,仅称美好;有水,则平添了浪漫感。

当良美、曼妙,加上水字在边,则真正成就了浪漫两字。

景与字,花与水;

相伴,在梦里锦溪。

梦里,有最舒展的自我。

拾步在小镇桥间,锦溪三十六桥,便浮上心头。

桥,是最美好的连接,穿越两岸、穿越年华、穿越每一颗心灵与尘埃之间。

无论是否华丽,一种美好的接触,寓意更美好的生长。

跨桥到湖畔,闲坐,有临湖的雅致茶座。

当旅行疲倦的时候,一壶茶、一杯咖啡、一瓶酒,水化入肠中,便不再劳累。

继而,与身边人、与周边人,开始接触,聆听一段故事,述说一段经历。

精神领域最大的美好,正在于分享;分享,让所有的心,都更融洽、更阳光。

所谓第三空间,在居中和工作之外,休憩的空间,也搭造了情感连接的桥梁。

桥,与茶座咖啡酒吧等闲适处,某种意义上并无两样。

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渴望连接,并持续连接。

读书与作者连接,社交与周边连接,旅行与自然人文连接,思考与自我连接。

生命的意义,或许就在于连接。

曾经的锦溪,叫陈墓。

那个名字,自南宋起,流传了800年之久。

那是抗金的岁月,陈妃,一个柔情且坚毅的女子,香魂留此。

一方水冢,居于镇畔湖上,至今流传。

这自然有皇族之令,更有民间之情,让故事和记忆历久弥新。

没有无缘无故的持续,任何事,单方推动都只会牵强。

民间记挂的情谊,更多在于女子抗金的那般勇气,还有对此地的柔情万种。

难得,一个浪漫之地,就此因一女子,把记忆托付久久。

即便如今逛在街头,陈墓两字还时而飘出。

浪漫,真情,的确容易深刻。

就在锦溪一侧,据说是历史最长的古镇,甪直。

瑞兽的名字,飘摇几千年时光沉淀至今。途经,正好可探访。

神州水乡第一镇。古镇虽不大却名冠江南。

五湖之厅,六泽之冲,镇子的周边,大小湖泊和江水环绕连接,簇拥着。

自汉晋以来便已成宝地,据说2500年历史与姑苏同在,古时又称甫里。

未入古镇前,先见神兽甪端守护着这片风水宝地。

据传秦始皇时,甪端自宫内出逃到太湖一带甫里周边,救助沉船,保当地风调雨顺,而被纪念数千年。

所谓甪端出世时,正是秦皇看其仅独角居中,而化角字为甪字,取端字意不偏不倚端正。

汉字的由来,自古颇具情趣,百兽双角见多,难得见单角,也便有了甪字。

古人对天地万物的细心、观察,化形态于岩壁、甲骨、竹简之上,渐渐也便有了文字。

上古仓颉梳理先民文字时,大概率还未有独角之兽,后世在角字之后进行了延伸。

更没想到如今的独角之兽,被用到资本市场的明星初创企业中。

世间少见、又能带来吉祥与美好的事物,自然会广受钟爱。

创造者,方向正应如此,须让新颖和美好并现。

在甪直,近代有一个名字与其紧紧相连。

叶圣陶先生,从甪直第五高等小学开始教育革新试验和文学创作生涯,这一片水土塑造和淬炼了他此后的精神世界。

小镇如今有叶圣陶纪念馆,闲步期间可见教育大家的拳拳之心。

“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叶师之言,一语中的。

因才施教,古有言之,但如何结合于现代教育,却又是门难题。

各时代诉求不一,但教育让学生能一辈子受用,培养各种良好习惯,这毋庸置疑。

如今社会人才选拔机制大多依托于应试,教育的重点,总在一时选才和长期塑才间难平衡。

最佳目标,或许是塑造真善美心灵同时,又能在临试时智慧解题。

镇口有楼阁牌匾,大字书写着“陶镕鼓铸”,寄托着当地人期盼。

对于教育,民众内心最首要的,还是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持续的影响。

古镇角落,有唐陆龟蒙遗址。

回想晚唐年间,他于此处归隐时久,留痕无数。

那个繁花将落的年代,甫里先生常和名士们乘船设席,书茶笔钓,任游江湖间。

洒脱极致,随性之至。天随子的自称,如今听来也觉狂漫。

”几年无事傍江湖,醉倒黄公旧酒垆。觉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

随意诗句,全然超脱与飘逸的景象。

更难可贵是,挥洒人生时节专心格物致知,书写《耒耜经》专记农具,独一无二。

如今研究古代农业耕犁工具,这是唯一的基础古文献。

在隐逸中的创造,反而更不拘泥于一时功利,从而可能穿透影响千百年。

脱离于世俗琐事,倾情于人间万物。这种状态,景仰且追慕。

见明黄色,已至保圣寺。

1500年的风雨几度沉浮,位列南朝四百八十寺,梁朝已称著于世。

唐时,更引来了塑圣杨惠之,于其石壁雕画18泥塑罗汉,流传至今余半。

那个圣人迭出的时代,塑圣杨惠之与画圣吴道子,分攻画塑两道,冠绝后世。

生于同一时代,既然吴画已珠玉在前,难以逾越,杨也只能另寻艺术展现形式,以飨内心高傲之魂。

如同近800年后,欧洲塑圣米开朗基罗相逢画圣达芬奇,也是如此心路。

单一领域,顶尖者历史难记第二。

如同现今的信息网络时代,垂直领域头部品牌头部媒体才是聚焦之最。

世人总聚焦最好的那个,无论某个领域某个区域某个圈层。

人间若当竞技场,那便与所有比赛一致,唯冠军最璀璨。

或比拼以证自我,或洒脱以辟新径。

江南古镇,向来小桥流水人家。

而甪直,更有江南千年”桥都“之美誉。

前人在此河湖汇集处聚居,以水为巷,上千年不知修建了多少条各式的桥梁。

拱形桥、石板桥、姐妹桥、钥匙桥、半步桥等等,不一而足。

小小的古镇,最盛时桥梁据说达72座半,现留存尚有一半。

跨桥而过,湖畔人家小坐,一碗当地特色绿豆百合汤,恰能清火,抚慰去旅途的奔波。

水风拂过脸颊,探窗而望,桥就在一侧。

遥想,此桥何时初通人,何人当时首踏足。

又逢,几度坍塌、几度重建,如今却依然。

当时光拉长,景象也就幻变。

唯一不变的,是跨桥连接的情。

江南,也不只有小桥流水,更有浩瀚静美的太湖。

在波光映衬一侧,有陆巷,最是洒脱的一个古村落,居于太湖之畔,山中宰相飘逸传统流传至今。

陆巷,据说是苏州不可错过的一个村落,正是此行顺路。

太湖之畔村落,得天独厚。环湖一路行走,处处风光无限,心灵顷刻沉醉于这自古华丽地。

湖上的云大多时候浓郁、结块,却恰好能让阳光穿透,洒到湖面,烟波浩淼中泛有金光。

心在旅程中,最易被这温柔的水、明媚的光影所打动。

车近陆巷,驻足码头,湖畔露台直深湖中央,夕阳无人清静时,静坐品茶观湖,恰波光红润,晚霞绮丽。

湖光山色,流云清风,即便未能泛舟,游兴已足够酣畅。

最美的风景,大多在路上,未到陆巷时,感受尤其深。

数百年居住和来往此处的人,是尤其幸福的。

然而见多者,如同少年的感知力,在持续重复过程中会被磨灭,

也许,他们对美好的感知度,远不及我们这些外来者。

任何事,如何在重复过程中保持新鲜活力,都是一门艺术。

更细微的觉察、更多角度的认知,始终更新知觉,也便始终年少。

陆巷位居东山,物阜民丰,无可比拟。

自古东山多宝,一方大好气候水土,滋养了无数美味特产。

春有碧螺春,夏有白玉枇杷,秋冬见特产红橘,与太湖蟹。

据说宋朝南迁路上官眷经过,被此地吸引而居,村中初筑有六条直通湖畔巷弄,因名陆巷。

苦尽总有甘来,北方战火之后的迁徙,让其后辈寻到了物华宝地。

如今村落附近,随意农庄,湖塘有蟹,上种枇杷茶叶,相依生长,均衡而持。

丰饶的水土,用心的劳作者,在时光延绵中,构建了完美的农业生态。

天时地利人和,任何一者不缺,则万事俱兴。

无论士农工商,无论思想、物产、制造与贸易。

民富日久,百代文风自然鼎盛。

明时,陆巷孵育了不世出的才子王鏊,一举夺得乡试会试之魁、殿试探花,被称海内文章第一。

如今村内青石小巷,三座牌坊古朴华美,“解元”、“会元”与“大学士探花”牌坊,就是纪念。

往巷弄深处走,可见王鏊的故居,惠和堂。

辞相归隐的他,在此教导出了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等江南才子的优雅风度。

依然年富力强时,放下既有权力,选择隐退,绝非一般考验。山中宰相无双,当之无愧。

意在随心,游于太湖,隐于陆巷。心灵足够通透,才足以挥洒自如。

即便王阳明,年轻也一时难理解,只在会面深入交流后,才言“王公深造,世未能尽也”。

大好少年郎,正年华初开,大多渴望万千历练、茁壮成长,并将自己感知到的所有美好,济于世。

难得行走人生路,才华必须畅意尽兴挥洒;而光芒最亮将趋黯淡之时,或许恰可转身之日。

世相万千,宇宙多元。人生体验不只一两条路径,美好创造也不只一两种形式。

历经半生千帆,归来依然少年。如同王鏊转身,路依然光彩,无论钻研学问,无论培育精英。

其洒脱之风,更深刻影响了此后江南名士的心灵。

沿寒古山径,可到寒谷禅寺。

据说始建于明代,原名寒山庵,为道教地,如今已化身为佛教之地。

中华文化的精妙,在于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连宗教信仰,都能相融相汇,难分彼此。

佛与道,常相依相挨在各个名山大川秀丽处,和睦以持。

道殿出、佛殿入,淳朴的中国人在每一尊神灵前,都能托付最虔诚的心灵。

信仰,给予心灵以力量。心若通透宁静,则万相和谐。

大多数寺庙,选址也基于此。偏僻角落处以求宁静,高山巅峰处以求通透。

寒谷寺,居高望远,正见太湖波光嶙峋、陆巷白墙黛瓦。

仿佛间,若看清一切世事。

太湖之水,直连古村巷弄。村落出入口,有寒古渡。

舟楫交通的古时,别与聚,反复上演在此地。

古渡口,是少年扬帆而行的起点,是游子归来到家的首站。

那时,舟楫慢悠轻摇,太湖水波荡漾,陆巷与外界若即若离的连串着。

最不舍的,是那时候别离的人们。

每当兰舟催发,千里烟波;不知晓风残月,与何人说。

留恋处,正是寒谷渡,是陆巷。

而如今连接无处不在,

却不知记忆能否深刻。

十一

山水切换,时光更美。自苏州出,入徽州恰好。

行走在深秋黄山脚下、徽州大地的感觉,五颜六色,沁入心肺。

唐模,是此行的必经村落。

黄山脚下,自古华美地。繁华大唐期间,百姓已聚居此处。

唐模古村,取《诗经》”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意,村名檀干。

五代十国期间,唐越国公汪华后裔迁址至此,景仰唐风,修整村落,改名为唐模。

民间对盛唐风象的景仰与思念,可见其情。

村落百姓初始心愿或许就是,能活出唐朝般的美好模样。

简单、善良的意念力量,化为淳朴的民风,从此深刻在记忆。

1200年时光转倏,如今,纯真依然如当初。

入村,祥和与淳朴之感,扑面而来。

刹那间,便能洗涤去旅者的所有风与尘。

村落因汪氏起,又因许氏兴盛。

明清正徽商驰策华夏时节,村民富饶,文雅逐年深深沁入村落血脉。

继而,文人有同胞翰林,雅士有小西湖,唐模成徽州美艳地。

有村翰林许承尧言,”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

寥寥数言,画面铺展横陈眼前。

每一个游子,都对家乡格外情深,但凡用文辞描绘的美,自然要比平日更多添几分。

越真诚,越善良,越能见到更多的美。真善美,无以逾越。

许氏宗祠,如今就在溪畔村口,记载着家族对村落的漫长年月相守相护。

村落家族共兴,群居和谐方盛,华夏礼仪之邦,民间深持此道。

难得见到有穿村而过的溪流,有唐模般大。

清溪略微有着浩荡之感,映衬两岸贴水而居的徽派人家,

荡漾的微波之上,是平和的百姓,在纯净淡然中闲看岁月。

溪畔,有水街,路廊贴水搭造的美人靠,记忆那些繁华时光。

在今时,沿溪行走,如同真实走入古时光。

那时,车马慢,书信缓。

那时,懂一个人,很简单。

活着的古村,缓慢的时光,

跟着溪流的轨迹,在青石板路上,

脚步不舍,唯愿一直缓慢散行久久。

跨溪,各式石桥外,有静美廊桥。

如彩虹,连贯两岸祥和人居。

桥名高阳,建于明代,石质双孔,带着徽州独有的韵味。

每一条桥,本只需跨过艰险,抵达彼岸;

但总有一些有心的善良人,想给予行者更多呵护,

人因爱,从而有廊;桥因廊,从而更美。

基于善意的美丽,更能经久岁月时空的流传,更能创造浪漫美好的叠加。

故事,记忆,美好,一幕幕在那些廊桥上展开,

廊桥遗梦,无论中华,或者欧美。

人世间的情,总是不变。

徽州,自古有晒秋。

唐模的秋天,小桥流水人家之外更有绚烂色彩。

秋风起,恰好丰收时节,村民把一年劳作收获的农物,

或悬挂、或架晒、或铺晾,

最朴素的晾晒农作场景,在旅者和摄影师眼里,成为最美风景。

一种格外喜悦的颜色,五彩斑斓,晒挂于白色马头墙前,

记忆了村落景致的美奂美轮,

成就了徽州大地的秋韵无边。

突然,能理解喜爱追逐秋天者的心灵,

这无愧是最舒爽的季节,

云天、风尘,此时最干净,

人心,也因收获和喜悦,也最干净,

洗涤了一切遮掩,只留下纯粹的色彩。

十二

所有的美好,古汉语里有一字以括之,那边是"徽“。

徽州大地上,最美徽派建筑,集大成者,在宏村。

也是这一趟最美江浙12古村行程的收尾地。

“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三代不读书,全家一窝猪”,徽州大地村落里流传的朴素言辞里,透露着浓浓的教育深切的关爱。

宏村,更是深得精髓。

在村南最美的湖畔,南湖书院临水而落,占地竟然6000方,村落里最大的建筑群。

旧时诗书传家,传统文化的忠孝礼义,分述着对国家、家庭、社会和朋友间的情谊享受之道。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读书,到通透,自然可对世事人情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于是,书籍与知识,便在村民间历代口口相传,奉为至典。

学风鼎盛,在如今,则是无数谦谦图画学子们,面书院绕湖而坐临摹画中村落,自成风景。

无论凉风微雨或烈日,撑伞,小凳而坐,在内心和笔触间,描绘于纸上的美好感知。

临水而居,凡是群落所在,总不可离水过远。

城临大江,村依溪畔。有水,则有灵气,则有人聚居而蔓延百代。

宏村里,更是家家户户前,修得沟渠绕屋,夜幕中依然有不少村民洗涤衣服,古朴而宁静。

村北略高,靠山,水沿沟渠穿绕美丽的村落,自北而南,穿越人间烟花,而自带洁净,汇于半月型月沼。

汪氏宗祠便临湖而立,古老的议事厅与礼仪场所,见证了无数年的村落大事。

正如其家族所坚信,事事不可求过于圆满。“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万事有度,谁都不能弹性而至无限。

留余,则始终酝酿着更美好的未来。

月沼水继续南流,至南湖,将所有的灵气与美好汇集此地,有石桥如箭,跨湖,美到极致。

美到无数的摄影作品,以光影魔术的魅力,篆刻于万千手机、电脑等屏幕与相框之间。

徽,古文的表述,大多寓意为善,为美好。

徽派建筑,也正是最美好的建筑。中国山水间传统村落,于徽州为美,于黟地为盛。

而所有的精华,正聚集于此处,宏村,因此也吸引了无数渴望寻找传统建筑文化之美的心灵,纷沓而来。

马头墙、小青瓦,粉墙黛瓦,砖、石、木等以最美的韵律,组合在一起,为居住者安抚着宁静。

大片的纯白色堆砌,远山映衬,尤其显得洁净。有风,却无尘之感。

洗涤着每一个抵达的游者、或是久居的住者,都是最好的心灵安抚。

越洁净,越美好;纯白的民居,洱海畔的白族,是此风格;但相比较,此处,更处处洋溢精致和优雅。

沉淀了千年华夏纯正文化的灵气,这样一种白,不只是对心灵的慰藉,更是升华。

旅行中,夜色最能敲击灵魂,音乐最能挑动心绪。

宏村的古街小巷,夜幕挂下红灯微摇时刻,便只剩下了商业街里浮动着烟火味。

不大的村落,短短的街道,偶尔会间杂着一两酒吧,飘荡出驻唱歌手摇曳的音乐。

没有那种大而热闹的商业味,似乎只是旅行者在此处临时开启的一处音乐交流之地。

比如靠近村口的一家,初陌,年轻者的驻守地,歌词大多暂新,而音调同样深沉、悠扬而满怀故事。

古村的音乐,大多缓且长,勾起回忆满满。

如同村落本身,承载了无数年的记忆,承载了无数游者对他人过往、对自己过往的追索。

那些曾经零碎的片段,在音乐、在异地,刹那,也便重组了内心。

旅行,与音乐。总不可分。

一路的行走,一路的光影掠过,一路的音律伴绕。

在音乐跳动中,在景象切换中,也便有了许多不可捉摸的收获。

十二个江浙村落的行走,一周的时光。

帆开始,收拾心情 ,所有能收拾到的影像、声韵与感知。

怀着一种愉悦,枕着数百年的记忆,入梦。

开始在天明,上路,寻觅更加多的美好。

穿行西南古村,领略都市之外的静谧之美

在这样的炎炎夏季里,有哪一处风景比得上一池荷花让我们心动与向往?赏荷何处去,当然首选面积1300多亩、有着500多种荷花品种的三水荷花世界。“人来间花影,衣渡得荷香。”赏荷品莲之时,还可以玩几十种大型机动游戏,品尝独特荷花宴。

赏景:鱼戏荷花间

夏季的荷花世界,荷塘的荷花,开得炫目,美得惊艳。白的素雅清淡,红的艳而不俗,粉的娇而不媚。如此之美,美得彻心彻骨,美得娇艳欲滴。

湖面上葱绿的荷叶,托出朵朵芙蓉,一枝枝荷花亭亭玉立,像娇羞的少女,满脸绯红,微微含笑。晴也鲜丽,雨也妩媚;静也端庄,动也娟秀。看着风吹荷动,香气袭人,瞬时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岸上赏荷之后,就可以泛舟荷塘赏荷。坐在小舟里,观满湖翠影,看点点荷红,闻阵阵清香,的确是难得的享受。荷叶间,荷花下,不时有鱼儿游过,轻吻荷茎。莲舟轻荡,时时盏里生红浪。

金桨木兰船,戏采江南莲。一叶扁舟从荷塘深处驶来,几名荷花仙子,双脚放在荷塘里,泼起带有荷香的池水。“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美丽的荷花仙子,粉脸旗袍,灵动花伞,轻轻摇曳在荷塘明镜之上,顾盼流连春风杨柳岸。只是惊鸿一瞥,就让人魂牵梦绕。

玩乐:尖叫狂欢中释放压力

来到荷花世界,荷香与莲韵会给人带来心旷神怡的清爽,还可以在荷花欢乐天地玩上百种机动游戏。

除了30多个大型机动游乐项目外,荷花世界还有佤族风情表演、荷花剧场艺术表演等多个旅游娱乐项目。中午可以到景区的景美旅游餐厅品尝绿色生态美味的荷花宴。

一朵荷花轻轻摇曳碧空丽日下,二三蜻蜓点水古筝韵味,三五扁舟荡漾荷塘深处。在这样一个夏季里,有哪一处风景比得上荷花世界。问君今何去,出赏三水荷。在这个荷花世界最美的季节,我们与荷花世界与荷花仙子来一次风姿绰约、含情脉脉的约会。

旅游小贴士:

玩:仲夏季节,荷花世界1000亩荷花已经形成了莲叶何田田美景,盛放的荷花将你带入粉红色的夏季。

吃:景美旅游餐厅推出特色荷花宴,用荷花、荷叶、莲藕、莲子、荷叶茎、香水莲制作出20多种菜肴。

交通:荷花世界位于佛山市三水区南丰大道上,顺德游客可从南二环——广三高速,到三水出口前行2800米左转即到,时间约40分钟。

(文图/珠江商报记者曾昕 通讯员曾令华)[next]摘要:...

西南的深厚底蕴,不仅从旧火车站的铁轨和百年海关的风雨沧桑中散发出来,当我们穿行于西南的古村古巷,那一份恬淡的魅力,仿佛看见一个优雅的女子穿着旗袍缓缓走来,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青岐古村

青岐古村,西北与四会大沙相连,南北两边是西、北江,东端直抵思贤滘,江水三面围绕,是一狭长半岛,犹如一个梭子静静地躺着,默默地见证村子的变迁。

据《三水县志》记载,青岐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粮食、甘蔗、鱼的高产区,沿北江河滩宽广,绿草如茵,极宜放牧,且盛产芦苇。如今,河滩不再,芦苇也不见了踪影。

但在青岐随处可见乡村美景,村头大榕树,疯长的野草、野花,田间地头农人忙碌的身影。站在青岐半岛最南端,正好面朝思贤滘,看三江汇流,吹吹江风,甚是惬意。

来到青岐古村,还有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不能错过,那就是琴沙岛,她如一把古琴飘在西江上,像从天外飞来,永不沉没。

城市的喧闹没有渲染到这,铁渡船、古榕树、老建筑,牛儿成群,孩童嬉戏,空气中也弥漫着一股带有野草味的新鲜香气。西江水的清澈得出乎意外。

岛上清代建筑保存完好,青砖灰瓦间透露出历史的气息,家家户户大门敞开,黄发垂髫怡然自得,沙滩上玉米苗开始抽绿,辛勤的农人抡起锄头忙着除草。

这个拥有400年历史的古村落仍然完全原生态,与世无争,远离凡尘喧嚣,是心灵歇息的好地方。

交通路线:

自驾:广佛高速—桂丹路接驳321国道往肇庆方向走,经过马房大桥收费站,前行看到青岐的牌坊,然后左转沿着路一直走即可到青岐墟。

公交:在三水汽车站乘坐617、645路公交到青岐墟站下。

江根村

与青岐古村隔江相望的是金本江根村,一边临江,一边靠山,在这里,你不仅能看到三江汇流的自然奇观,还能“嗅”到昔日三水文风昌盛的气息,一阵阵旧时遗风“扑面而来”。

思贤滘旁叹地理奇观

来到思贤滘,你不得不知道“鸳鸯河”的神奇景象,从云南的大山深处发源的西江,经过长途跋涉后来到三水,夹杂泥沙和风尘,江水比较浑浊,但从江西境内流出的北江,却因为路途短,河水清澈见底。

两江相汇处,清浊交界,自然就形成了“鸳鸯河”的奇特景观,波澜壮阔的场面尽收眼底,让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昆都山上追先贤足迹

如果要饱览三江汇流的景观,就要上思贤滘旁的昆都山,其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他扼守三江要津,就如守护江流的守卫兵,往来船只都在他的“虎视”之下。

登临昆都山顶,三江汇流壮观场景尽收眼底,江风习习,缅怀先贤遗风,此时我们仿佛也成为了褒衣博带的古人。

五显庙里听古代传说

五显古庙位于昆都山南面脚下,在庙前凭栏远眺,滔滔江水边,一山独立,抬头是满山苍翠,俯首远观,河上船只川流不息,波光粼粼中偶尔漂过几艘连家船,如梦如幻,让人有种穿越古今之间的错觉。

交通路线:

自驾:广佛高速——广三高速——三水出口下,右拐上南丰大道——江根村公交:三水汽车站乘坐607在江根村站下车即到。

九水江村

九水江村是西江边的一条小村庄,因为流经该村河流较多而得名。不要小看了这个小村落,他可是有大名鼎鼎的“侠盗”在“撑腰”。

说的这个“大人物”就是陆兰清,他曾是西江流域势力最大、名声最响的海盗。但在三水九水江村人看来则是劫富济贫的英雄好汉。他洗劫英国商船,攻打清军营房,劫富济贫,深受村民拥戴。

由陆兰清出资修建的陆氏大宗祠依然静静地坐落在九水村中,见证着这里的历史变迁。

而在后山坡上的青砖建筑,则是陆兰清的老房子,面积不大,但基本上用长条石块堆建而成,窗口较小,估计是便于防御。如今,老房子变矮了,周边长满了草,满布历史的痕迹。

交通路线:

公交:三水汽车站乘坐607路即可到达。

美食推荐

假日美食店

推荐菜:猪肚鸡、河鲜大盘鱼

地址: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道德兴路40号

电话:0757-87766838

名都渔村美食广场

推荐菜:三泥鱼、人参鸡

地址: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道同福北路同福商贸城

电话:0575-87799333

明昌酒楼

推荐菜:金樽玉兔虾

地址: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道南丰大道1号4座

电话:0757-87708818

编辑:赖书香

扫一扫金羊网旅游吧微信,每天给你推送新鲜热辣旅游信息。我们一起旅游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