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分类68 > 正文

书法入门学什么书好

摘要: 书法入门学什么书好最佳答案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初学书法,读古人的书论,意义不大,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书法魅影给大家精心...

书法入门学什么书好

最佳答案 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

初学书法,读古人的书论,意义不大,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书法魅影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书法入门学什么书好1

想通过古人书论去理解如何欣赏书法,评价书法水平,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唐太宗李世民的书论:《王羲之传赞》

原文:

书契之兴,肇乎中古,绳文鸟迹,不足可观。末代去朴归华,舒笺点翰,争相夸尚,竞其工拙。伯英临池之妙,无复馀踪;师宜悬帐之奇,罕有遗迹。逮乎钟、王以降,略可言焉。钟虽擅美一时,亦为迥绝,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至于布纤浓、分疏密,霞舒云卷,无所间然。但其体则古而不今,字则长而逾制,语其大量,以此为瑕。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其枯树也,虽搓挤而无屈伸;其饿隶也,则羁羸而不放纵。兼斯二者,固翰墨之病欤!子云近世擅名江表,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卧王濛于纸中,坐徐偃于笔下;虽秃干兔之翰,聚无一毫之筋;穷万谷之皮,敛无半分之骨。以兹播美,非其滥名耶?此数子者,皆誉过其实。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原文的大意就是举出书法比较厉害的几位书法家:钟繇、王羲之、王献之、萧子云。并赋予评价,最后极力赞扬王羲之书法,突出王羲之书法的地位,得出王羲之书法“尽善尽美”的论点。

对钟繇的评价

但其体则古而不今,字则长而逾制,语其大量,以此为瑕

意思是说,钟繇楷书风格偏于古朴,字迹长而且放不开,就是感觉很拘谨,而这一特点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所以这是钟繇字的缺点。

这段话有个特点:采用抽象的手法评价书法,整体风貌概述,不谈细节,不谈功力,不谈变化,也不谈节奏。

这种描述多见古人书论之中,例如评价欧体“险绝”,评价董其昌“空灵”,评价苏轼“蛤蟆”。

这种评价与初学者无意义,更对正在练字的书法爱好者无用,完全是高手之间的互相互相闲谈、调侃。。

这种评价就是在个人拥有一定的书写功力和名声后才有的评价。是一种主观感受,同一个人的同一副作品,面对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书法水平高低难见分晓。

唐太宗对钟繇的评价是与二王相比较的,当然钟繇的字“古”,从王献之小楷洛神赋玉版十三行中可以看出,王献之楷书和与钟繇相比,放的更开,收放更夸张,所以说钟繇“字则长而逾制”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算是缺点吗?

在今人眼里,“古”是一种优点,古朴、古韵等词都是褒义词。而楷书写得拘谨代表有法度,有规矩,依然是优点的意思,怎么在唐太宗眼里就变成缺点了呢。钟繇和王献之的小楷在今天都是天花板级别的高度,所以我是不认同唐太宗观点。

对王献之的评价

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其枯树也,虽搓挤而无屈伸;其饿隶也,则羁羸而不放纵。兼斯二者,固翰墨之病欤!

意思是,王献之书法创新不够,字迹“疏”、“瘦”、就像“枯树”一样,也像被主子严厉管控、没有吃饱饭的奴隶,“枯树”有枝叶但伸展不开,“饿隶”手脚也放不开。

唐太宗用“枯树”和“饿隶”来形容王献之书法太过拘谨,这都是贬义词。他一定是和王羲之比较得出的结论。同样也是抽象的评价手法,只谈整体风貌,不谈细节。

王献之地黄汤贴

王献之东山雪贴

从以上两个王献之帖中不难看出,相比王羲之,确实有点“疏”和“廋”,没有很多肥厚的点画,结构也比较开阔,多用细笔。

但是假如不是和王羲之比较,而是与董其昌比较,董其昌也是有同样的特点,开阔与“疏”都有,那是不是也不好,欧阳询的行书也比较“廋”,褚遂良的楷书也比较“廋”,又怎么去评价?

从疏瘦中得出“枯树”和“饿隶”的评价是不是太过了?相近的词语也有很多,又评价王献之书法拘谨放不开,这我更是想不明白,欧阳询的行书也是拘谨的,那是不是也应该有相同的评价。

从这种评价中我们其实无法提升学书者的欣赏水平,初学者无需看懂。

对王羲之的评价

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这句话我就不翻译了,总之就是“尽善尽美”,没有缺点,书法第一。

王羲之如果没有唐太宗的吹捧,恐怕书圣的人选就可能不是王羲之了。

描述王羲之书法“烟霏露结”、“凤翥龙蟠”,太过抽象和主观,别人看了也不懂。这种评价对于没有经验的书学者,是无法看懂的。

总结

抽象的评价书法,只谈整体风貌,不谈细节,是古人常用的方法,说实话,这种评价并没有指出功夫的高低。对初学者没有太大意义。并且比较主观,不一定都对。这是高手之间的互相闲谈、调侃。

书法入门学什么书好2

书法的风格与个性是中国书法艺术中最独特的艺术,它不同于其他艺术,不同于其他书法流派。个性与其风格不同;书法流派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而总结出自己的风格是每个人都应该去做的事情;同时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创新。那么我们该如何去总结呢?下面介绍几个方法:

一、因人而异,取法乎上

首先,要坚持传统。学习经典,其实就是深入传统,这也是学习书法在观念上的取向问题。深入传统,学习经典,要传承古人书法书风,做到崇尚经典,从经典中汲取艺术营养。对古人要有敬畏之心,以崇尚的态度去对待历史上的书法经典和书法家,这种敬畏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基础之上。在坚持传统方向上不能迷失,并应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去理解和学习。

其次,要取法乎上。《书谱》曰:“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中国书法有几千年历史,源远流长。古代书法作品浩如烟海,名家众多,风格千秋。有些作品被尊为经典,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如王羲之、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米芾等人的作品,可以作为学习书法必须临摹的作品。而像郑板桥、张瑞图、徐渭等人的作品,个性过于强,路子较窄,对初学者就不一定合适。又比如米芾、赵孟頫、文徵明、傅山等都是行草大家,但他们的篆书和隶书并不好,临习与否均可,因为篆隶不是他们的强项。因人的个体差异很大,同临一个帖,每个人的感受、领悟出的含义都会有所不同,再加上时代、年龄、环境、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学书的历程不同,必然会形成各自的特点,这种特点从传统与审美的高度加以归纳、整合就会形成自己的风格。学习书法要从经典入手,学习古人的名碑名帖,就如同酿酒一样,酒是用粮食酿造出来的,但你不能拿出一粒谷子就说它是酒。因此,要深入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学好经典,用这些经典的文化去滋养书法艺术的内涵。

二、坚持临帖,重在专一

学习中国书法最好的途径,自古以来就是临摹。有的人根本没有认真研习古代碑帖,就一味追求线条、技法、墨法、章法等,没有深入传统的法度,认为自己随意的书写就是法度,这种方法不可取。这种所谓的创新作品,开始看还颇有点新鲜,再看时,就会觉得如无根之木,难登大雅之堂。犹如很会说话的人,一定会是文学家吗?不一定。书法同理,传统功夫再好,如果其书法没有艺术和创新,如排算子,字字雷同,那只能说明他是字写得好的“写字匠”,是一个抄书匠人而已,不能称其为书法家。因此,临帖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

三、先确定自己的风格

作为一个书法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风格。风格的确定就是要把自己从繁杂的书体中脱离出来,不能脱离于这一书体之后的其他书体所组成的风格。而这一风格会随着书体发生改变而变。所以,在书写时要注意自己习惯于哪种书体才能写出属于自己的风格;这需要多练习,只有多练习别人才能模仿出你想要的风格。

四、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好的书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之一。中国的书法书风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精华,具有广泛的普适性、稳定性和独特性。中国书法艺术是一门包罗万象的艺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书风方面自由地发挥想象,创造无限可能性。所以有必要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以及所接触到社会上各个阶层、各个领域产生、出现很多书风,这是学习书法必须了解的知识。对于喜欢某一书风者来说会增加其学习书写技能的兴趣;对于不喜欢某一书风者来说会影响其学习书风的兴趣,甚至在某一个时期无法改变。

五、从各种字体中汲取精华

字体是书法的骨架,字体是书法的灵魂。一个好的字体可使书法变得更加优美,就像一个人有了审美情趣一样。例如我们常说的“八分书”就是这个道理。它既讲究“三分法”,又有“七分法”。还有小楷、行书、草书,只要你喜欢这些字体,就一定会有所收获。这是我在写“四书”和写楷书时养成的习惯和思维习惯导致,这是一种必然。所以从这些字体汲取精华就很有必要了!

七、临摹优秀书法作品

临摹优秀书法作品是提高书法审美水平,丰富书写经验、积累创作灵感最直接的途径,而临摹优秀的作品,会给人以审美享受。

临摹是一种自我修养,是为取悦自己,完善自己的手段。当我们看到别人的优秀作品时应该从中汲取灵感,创造出风格化的书法作品。首先我们应该静下心来临写自己感兴趣的书法作品。其次以同样或更高目标去创作。再次不断向古人学习,吸收古人创新技术,从而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最后要做到临摹与创作相结合,在临摹中体会、提高综合创作能力。

(一)如何选帖

一是选对帖。要根据自己的喜爱和适应去选择字帖。

二是学对帖。选对字帖后,就要去临。如在篆、隶、楷、行、草五体书中选其中的一种字体去临习。再在选临这种字体中去选其中一个帖(专一帖),作为自己学习的主攻方向。

(二)临帖的常见方法

一是读帖。首先要读碑帖文字的内容,了解碑帖的基本内容及背景。经典碑帖一定有其历史背景,读熟之,对临帖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是精临。就是把选好的字帖放在眼前,对着去临写,一定要临得像,越像越好。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就是说观察要精细,摹拟时一定要像。

三是意临。是在临原帖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想法,把古人的东西与自己的想法融合表现。

四是背临。完全把字帖背出来去临写,但要保持原帖的神采。背临,其实就是一个记忆问题。记忆在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临帖一定要专一,不要经常换帖,这是不可取的。

临帖时要有一种愉悦的心情,要越写越快乐,否则就会觉得很辛苦,所以学习书法要耐得住寂寞。

八、腹有诗书,得心应手

书法不仅是一门艺术,更反映了中国的哲学文化。书法中包含了许多哲学对立,比如用笔的快与慢、结构的正与斜、墨法的浓与淡等。书法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在诸多矛盾中达到一种平衡,达到一种中和。《礼记·中庸篇》讲:“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如果做到了中和,就会天地万物,各得其宜。所以说,书法是中国哲学精神的展现。我们一直以来讲求的和为贵、家和万事兴等,传承的都是一个“和”字。

众人皆知,好的书法创新离不开深厚的文化修养。文化修养指书艺以外的个人修养,诸如书者的思想品德修养、学问、艺术修养以及生活经历等。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应该是书法家思想道德、人生阅历、知识结构和艺术修养的总和。书法是通过综合书者各种知识和修养,用毛笔这一特殊的书写工具,将汉字经过高度艺术处理和个性化书写,从而表达出其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鉴于此,书法家须具有多种文化艺术造诣和修养,须通书理、精诗词、善绘画、谙文章。书理可以启其灵性,诗词可以发其情致,绘画可以舒其章法,文章可以养其气韵,书法家必须使自己具有高尚的风格、广泛的艺术修养、丰富的知识积累、宽广的眼界和胸怀。只有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使自己的书艺作品具有更美的意境、气势、韵味和节奏,意态挥洒,情驰神纵,独抒性灵,妙然超群。

文化自信,是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文化的经典中,有很多经典之作,如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以及经典古文名篇等,这些经典都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学习这些经典,可有效促进书法书写性与艺术性的提高,使书法高雅而又不失意趣,正所谓腹有诗书,笔若神助。

九、交流学习,取长补短

学习书法,就要遵循书法的规律与技法,提高个人的艺术境界和审美,除了自己刻苦临摹创作之外,还要去交流学习,多去观赏高水平的展览。一是多交流,要向同行学习,虚心请教,多听指导性的批评意见。二是多去参观书法作品展览,观摩优秀的书法作品,从中汲取营养,包括作品中的笔法、字法、章法、墨法以及创作思绪等,以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找到灵感,使自己的眼界更开阔、理念更出新。

书法艺术不仅仅是写好几个字,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学习、文化的修养,让自己在学习中不断陶冶思想性情。一个人的胸怀与眼界开阔了,对书法的理解就会深切,理念就会提升,境界就会提高,书法艺术自然也会得到进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很多经典文化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理解、借鉴和吸收。总而言之,书法和文化修养不可分离,这就是所谓的文以载道。

学书法,就应取法乎上、溯本寻源。比如我们学瘦金书,临帖宋徽宗作品,学魏碑书法,要到北朝的碑刻墓志中去找。学楷书,到唐楷中去寻找。学行书,我们要到晋代翰札中去找,这些都是“源”,后来的发展都是“流”。选帖溯本寻源,也就是取法乎上。现存的各种书体:篆隶草行楷等,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到底该临什么帖又如何临摹呢,怎样识别书体,选帖,看帖,临帖?

楷书类:

1、褚遂良《大字阳符经》《雁塔圣教序》

2、欧阳询《九成醴泉铭》

3、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4、颜真卿《勤礼碑》《麻姑仙坛记》

5、柳公权《玄秘塔碑》《神策军碑》

6、赵孟頫《胆巴碑》《三门记》

7、《北魏郑文公碑》

8、《北魏元怀墓志》

9、《魏张猛龙碑》

10、《魏崔敬邕墓志》

瘦金类:

1、《秾芳诗帖》

2、《闰中秋月诗帖》

3、《楷书千字文》

4、《牡丹诗帖》

5、《夏日诗帖》

6、《棣棠花诗帖》

隶书类:

1、《乙瑛碑》

2、《礼器碑》

3、《张迁碑》

4、《石门颂》

5、《曹全碑》

6、《史晨碑》

行书类:

1、王羲之《兰亭序》《圣教序》

2、李邕《李思训碑》

3、颜真卿《祭侄稿》

4、苏轼《寒食诗帖》

5、黄庭坚《松风阁诗》

6、米芾《蜀素帖》《苕溪诗》

草书类:

1、 皇象《急就章》

2、 王羲之《十七帖》

3、 孙过庭《书谱》

4、 张旭《古诗四帖》

5、 怀素《自叙帖》《圣母帖》《千字文》

6、 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诸上座帖》

7、 王铎的草书

篆书类:

1、《散氏盘》

2、《石鼓文》

3、《峄山碑》

4、李阳冰《三坟记》

学习书法,如何选帖和临帖?

一、选好学习字帖,确定主攻目标

作为初学者来说,选好第一个帖尤为重要。如果第一个帖不好,却己养成此帖的书写习惯,再要改弦换辙就“积重难返”了。譬如学语言,第一个“帖”如果是南方话,改学普通话,就难免带有南方口音。

萧娴《庖丁论书》云:“选择碑帖,全凭个人爱好。正如婚姻,必有爱慕之情,方能善合。只是个人的情趣有高下,选帖便有高低。碑帖也各有品格,正如人之各有情操”。人的“爱慕之情”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实践的深入,先爱慕后厌恶,或先厌恶后爱慕,这样的情况是常有的,婚姻是如此,学书择帖也是如此。

而我认为,选好学习字帖,确定主攻目标,最好是和交友一样。要么选择一位与自己脾气相投,性格相近的“密友”,以便对自己品格的培养有所促进;要么找一位与自己性格相反,性情相异的“畏友”,以期补充自己的不足。这两者都是非常明智的选择。当然,“广交”也未尚不可。不过,广而不可深,专终受其益,这个道理,是不言自明的。

二、认识书体,选择书体

1、速成面貌学篆隶

弘一大师曾在《谈写字的方法》中讲道:“先由篆字学起。篆书是各种写字的根本。”

先学篆隶的原因有二:一是从文字发展或书法史来看,篆隶最早出现。二是篆隶对用笔要求相对简单。因为只有自汉末草、真行书出现以后,毛笔的艺术性能才有可能得到极大地发挥。所以篆隶名作大多无名。有人说假如篆隶的艺术品位可以与真草等同,那末,圣人孔子必定是书圣无疑,然而孔子连书名也不显。

篆书著名者如《石鼓文》、《毛公鼎》、《散氏盘》、等等,隶书著名者如《礼器碑》、《张迁碑》、《石门颂》等等,都不署书者姓名。篆书《泰山刻石》或谓李斯所作,都无确证。隶书《华山庙碑》谓书者为“郭香察”,也并无定论。

2、打好基础学真书

真书,侠义也称楷书,广义指规正的书体,也包括篆书、隶书和魏碑。楷书有四大家“颜欧柳赵”之说,盛于唐代,初唐“四杰”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中唐颜真卿、柳公权,宋代“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故后人学真书,鲜有不师唐人者。蒙童习字,多从欧颜柳,千载风习不绝尔!宋人真书以徽宗赵佶为最,师薛稷,虽纤细却刚劲不挠,称“瘦金”书。宋四家以行书著称,真书为行书所掩。有宋以来,真书无以抗行唐人者!唐以后又出赵文敏公,风华绝代,其书虽力逊于唐人,终是一代大家楷法。

苏东坡曰:“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立而能行,未能行而能走者也。”欲行欲走先需立,立稳脚跟,而后可行可走。然真书难攻,从中能得笔法,很是不易!

然而,有许多学者反对从楷书入手。如果必先善真书才能善草书,那末,真书尚未成熟的东汉,即出了“草圣”张芝,这就无法解释了。

3、追求实用学行草

如果单从社会应用考虑,那末学篆隶又不及学行草。今人在书法方面也提倡个性解放,既不愿受“八法”约束,也无意于篆隶笔法,于是行草书也与其他四体一样,一律以普通“线条”取代书法点画。这种“线条”任笔所之,只要放开胆子画去,虽无书法笔意,却也由于工具材料的性能而有一定的野趣。选取一首唐诗,再借助于字典查出每字写法,然后放胆画它十遍、二十遍,待结体画熟了,那末,气韵生动、天真自然、“潇洒走一回”的感觉似乎都有了。篆隶虽然也可以用这种“线条”去画,但是,即使是“草篆”、“草隶”,也还多少存在着横平竖直的困难,而草书则似乎没有这种结体上的困难……歪歪斜斜、大大小小,反而更象草书的错落有致。

4、唯美要数瘦金书

宋徽宗赵佶以独特的笔法自创一种书体——瘦金体,又名瘦金体、瘦筋书或瘦筋体。“筋”的异体是“觔”,其中“角”在古代有“肉”的意思,也是“肉中含有力量”之意。从书法角度上研究,“筋”是指“有力度”——以瘦不剩肉、抛筋露骨为其特征。而瘦筋书是根据赵佶所写作品的书法特征来取名的。现藏上海博物馆的《千字文》,可以作为“瘦金书”的代表。《千字文》上的字体,瘦劲如金,骨法挺劲,有一种飘逸清新之态。

徽宗瘦金体特征:结字至瘦而颇具筋力。运笔直来直往,飘忽快捷,似行如草,流畅劲逸。笔道细瘦峭硬,挺劲犀利,无滞涩现象。起笔收笔转折提顿处痕迹十分夸张强化,撇捺竖弯勾与黄庭坚长画外送极为相似,末端锋利如刀尖。小字突显兰竹之韵。

“瘦金书”正与其工笔花鸟画的用笔方法契合,细瘦如筋的长笔画,在首尾处加重提按顿挫,再取黄庭坚中宫紧结四面伸展的结构之法,颇有瘦劲奇崛之妙。这种瘦筋的字正适合题在他的工笔画上,与画笔相呼应。他作为兼有书法和绘画才能的艺术家,把书法与绘画做了很重要的融汇,开创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文人书画新局面,并影响后世而绵延于今。

5、张扬个性学冷门

虽然几年流传下来的书法经典很多,但是人们约定俗成地同学类似的字帖,造成千人一面的现象。其实被冷落的经典作品很多,学习他们,钻个冷门,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篆书学大篆或秦诏版,学隶学汉简,楷书学小楷或初唐的,行书学明清的,草书学章草等等,还可学民间书法。

民间书手中自有出色的书家,只因其社会地位低微,世人并不承认他们为书家,以致书名不传。然而,就绝大多数的民间书手所书来说──如现在所见到的一般汉魏六朝的墨迹、石刻、竹木简、帛书、砖文等等。当今书论家却以为“民间书法的审美内容和方式具有全新的意义和更高的艺术层次”,于是被历史筛选淘汰了的民间书体,当前却以崭新的风姿,楚楚动人地出现在现在书法艺苑中。

三、读帖

林散之说:要经常读帖,反复揣摩,领会前人的规则法度、精神风貌。书以庄重为贵,忌轻浮油滑;以大方为贵,忌俗气板刻;以自然为贵;忌故作姿态;以生辣为贵,忌甜熟柔媚。

读帖,或者叫看帖,实际上就是研究、分析帖。这是学习书法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方法。临帖是照着帖一个字一个字地摹写,自然要观察一笔一画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读帖对所临的碑帖,从笔法、笔意、结构、章法到体态、神韵作全面的分析研究,通过细心观察、意会,求得比临帖时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更深刻的记忆。学书的过来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对于一部帖的奥秘和魔力,经常是要经过临、读,再临再读,反复多次,才能一点一滴地领悟到。清人周星莲说:“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据他说,苏东坡学书“尝将古人字帖,悬诸壁间,观其举止动静,心摹手追,得其大意”。可见读帖无疑是学书的好方法。读帖的方法和要求,不外细读和泛读两个方面。细读,就是对重点的碑帖进行仔细、认真地观察、揣摹,有时是针对临帖中碰到的问题,重点突破,以达到心领神会,点犀于心,甚至顿开茅塞,获得一次飞跃的进展。泛读,就是要选择多种碑帖阅读、参证、比较、研究。再者,近年来出版的书法大字典版本很多,这些书法字典每个字都有正、草、隶、篆各书体,而每一书体每个字都列出不同碑贴、书家的原字迹,是集中对照研究书体的好资料、好方法,不妨试一下。

四、 摹帖

最初级的方法叫做摹帖,即双钩填廓法。方法是用透明的薄纸,蒙在字帖上双钩点画轮廓,然后按轮廓填写。(亦可用透明纸在双钩的字样上填)“填”不是涂,实际还应在轮廓线的范围内用笔“写”,不周之处,稍加修整,以了解点画的大概形式。亦可这样摹一个,再在下面的界格中同样的写一个。

五、临帖

临帖,是学书的主要途径。临帖路子正,方法对,可以稳定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书的过来人都有一种体会,如果走了弯路,再回头改正,那是很困难的。古人和现代的书家,对于临帖都很重视,有很多经验之谈。不妨先介绍一点:

学书一字一笔须从古帖中来,否则无本。

“学书未有不从规矩入,亦未有不从规矩而出,及乎书道既成,则画沙,印泥,从心所欲,无往不通。所谓因筌得鱼,得鱼忘筌。”

“学古人书,须得其神骨、魄力、气格、命脉、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

“临古不可有我,又不可无我,两者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

“临帖,不可不似,又不可徒似,始于形似,究于神似,斯无所不似矣。”

纵观古人这些临帖名言,不外两点:

一是要循规蹈矩,认认真真地临帖。

二是不要泥于碑帖,要在熟临的基础上,采诸家之长,然后入神,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个性。临帖中形和神的关系,先要临象得形,然后逐步得其神韵,达到“离形得似”的境界。学习书法在临帖过程中,应按一定的步骤,循序渐进。

临帖的步骤和方法,要根据已有的书法基础进行。临帖的方法是把帖放在旁边,最好放在前方临帖架上,这样看起来方便。对照着写。第一步先通临,即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临写一遍至多遍,以求了解碑帖的总体面貌,包括笔法、总体、章法,从中初步总结出该帖的点画大体特点、结体特征以及章法行气的规律。第二步,可以跳格对临。即上格对临,上格离开字帖背临同样的字,以加深印象。

“临池之法,不外结体、用笔。结体之功在学力,而用笔之妙关必性灵。”结体和笔法是紧密相联的,美的结体是靠美的笔法来支撑结成的。但在临习时,仍可把二者分别作为专题有所侧重地进行研究和临习。所以,在通临的基础上,便可单就结体和笔划进行分临。有些字的结体变化很多,有的同一碑帖中同一字的结体都不一样。在临帖过程中,就要把不同的结体,分门别类,重点进行分析比较,偏旁错落,斜欹揖让,加以比较,指出特点,体会美之所在,相应地进行一些练习,便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忌毫不思索地依样画葫芦的临帖方法谓之抄帖。那样虽然临过多次,仍然留不下深刻的印象,在以后的创作中,一旦遇到碑帖上没有的字,便会束手无策。

临习碑帖的重点应当是笔划(包括笔法、笔势、笔意)。不要太快,太快了就往往只注意到大概的间架结构。要仔细观察用笔微妙处。而那些奥妙,正在大多数人可能忽略的细微之处,所以王僧虔在《笔意赞》中就有“纤微向背,毫发死生”的话。说穿了,外行与内行,书法家和一般人写毛笔字,其中的区别,就在这一点点上。临帖时须有敬畏之心,《礼记》里说“俨若思”,朱熹说“敛身正座”,都是强调这种精神的。一次不得,多写几次,便可逐渐得其要领,悟其奥妙。

在理解并掌握所临碑帖的结体和笔划特点的基础上,便可进行“背临”。这是临帖的较高级阶段。就是撇开帖凭记忆背着写。写完后再翻开帖进行对照,纠正不对或不准确的结构和笔划。这种方法可以加深印象。与此同时,还可采取带字的临帖方法进行练习。即同一个偏旁或同一特点的字,照帖临的一个,再背帖带出一个或多个同类的字。例如“门”字下可带出“问”、“闻”、“间”等等类似的字。因为有些字,虽然同一偏旁,却往往因其余部件不同,在结体上就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变化。我们写字都有这种体会:有的字结构、笔划很难安排,好像绘画的构图,可以有多种安排,怎样解决?这种背临及字法的处理也是临帖练习方法之一。可以增强灵活运用笔划和偏旁自由处理结字的能力,达到自运的境界。

临帖的最高级阶段,可谓“意临”。即师其意,不囿于迹,即绘画中的“物外得以,遗形取神”,即着重从笔意、书意这些内涵意蕴、神韵来临写。临出来的字,既有所临碑帖的笔意和神韵,又有自己的气质和个性蕴藉其中,初看不像,细读则韵味无穷。臻此境界,可谓“得以忘筌”矣。清人何绍基所临汉碑作品,最为典型。

书法入门学什么书好3

1、临帖要精临。

把每一个字,每一个字组,

每一个片段反复学习,慢慢吃透,

而不要把碑帖草草的“抄”了一遍又一遍。

2、学书大多从楷书入门。

书法的学习,一定要从楷书开始。

楷书的学习,是重要的基础

但不要太过执着,

特别是不要迷醉在二田所谓的“欧楷”里,

走进去了就不容易出来。

楷书学的有模有样,

再过渡到行草中去,

这是正路。

3、原大临写。

学习唐楷的朋友,

在较为熟练的基础上尝试着去原大临写,

会别有一番感觉的。

有的有争论的问题,比如,逆锋起笔,

切入起笔等等,

尝试着去原大临写,

相信各位会找到正确答案。

4、花些精力研究一下书写工具。

书写工具对风格的影响非常大,

找到适合的工具组合,书写体验会好得多。

“擅书者不择笔”我觉得应理解为

擅长写字的人善于运用各种类型毛笔的特性

来创作不同的美的风格,

而不是说用任何笔都可以写成那一个样子。

5、通临一遍又一遍。

除非你不再学习书法,

否则临帖是每天的必修课。

没有别的路,只有每天坚持临帖

每临帖一遍,就会有新的收获。

只要你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书法一定不会辜负你的每一分努力!

发表评论